中国
中国经济从邓的愿景到习近平的分歧
作者:理查德·卡茨(Richard Katz),卡内基国际事务伦理委员会
如果邓小平在创建“具有日本和新加坡特色的社会主义”时没有征求并接受日本和新加坡的建议,中国的经济奇迹就不会那么神奇。 中国当前的经济困境很大程度上源于习近平放弃了这一范式。
1976年毛泽东去世时,中国是第二个最贫穷的国家 140个国家中。 邓小平借鉴亚洲以往的成功经验,向外国宣布了“改革开放”的良方。
1978年10月访问日本期间,邓小平会见了商界领袖,参观了日产汽车工厂,看到了中国的未来。 他在东京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我们是一个落后国家,我们需要向日本学习”。 他的第一位官方对外经济顾问是日本经济奇迹的传奇缔造者之一冲田三郎。 多年来,已有2.2万名新加坡顾问来到中国。
政府没有采取毛泽东时代以国有企业为主导的计划经济,而是采取了日本式的产业政策。 邓小平结合了各种政府措施,将资源引导到现代工业,利用私营企业的效率。
为了避免各行各业的经济体偏爱单一“国家冠军”所带来的陷阱,私营企业必须参与良性竞争。 到 2018 年,国有企业占城市就业和出口以及商业投资的比例下降至 12%。 国有企业永远不可能创造经济奇迹。 近一半的国有企业经常亏损,每次生产产品都会导致经济萎缩。 即使是盈利的国有企业,每一元投资所带来的增长也低于私营企业。
习近平正在扭转这一记录,恢复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 2012年,在习近平上任之前,只有32%的银行贷款流向了国有企业。 到 2016 年,国有企业获得了 83% 的贷款,但这些贷款需要一段时间才能转化为更强大的投资和就业机会。 这一政策逆转源于中国共产党担心私营企业可能成为独立的权力中心。 此外,习近平还 迫使很多私营企业 接受中共党支部对其管理决策的干扰,导致效率下降,衡量标准为 资产收益率。
对于经济增长同样不可或缺的是转让技术和推动出口的外国公司。 与日本一样,出口促进了工业化,因为在邓小平上台时,中国人民仍然太穷,无法购买现代工厂产品,也无法生产在全球市场上具有竞争力的产品。
新加坡向北京提出了自己的战略解决方案——将外国公司引入中国制造和出口产品。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数据,到2000年,外国跨国公司生产了中国出口产品的一半,特别是高科技产品。 外国公司出口 100% 的计算机产品,而服装的出口比例为 40%。 这一过程将知识转移给了所有新的私营公司,这些公司提供了这些出口产品 80% 的内容,甚至转移给了不相关的公司。
虽然习近平不想孤立中国,但他认为,如果中国减少对外国技术和企业的依赖,就会更加安全。 他断言,中国不再像以前那样需要外国技术。
习近平打错算盘了。 2015年,他启动了“中国制造2025”计划,旨在实现自给自足,并在多项关键技术和产品上实现全球霸主地位。 该计划已达不到要求。 例如,中国的 税收减免 对于发布大量专利的公司来说,导致它们从高质量专利转向低质量专利。 中国学者的一项研究表明,这实际上减少了创新。 尽管中国在一些技术上取得了巨大进步,并创造了华为等一些世界级公司,但驱逐外国公司会损害创新和增长。
在习近平上台之前,外国企业遭受采购歧视和知识产权盗窃,但这种情况的频率和严重程度都在升级。 现在,它包括以可疑的间谍罪名逮捕外国人员,以及要求外国公司让中共分支机构参与商业决策。 随着中国销量的下降,企业越来越不愿意容忍这种强制措施。 2023年前8个月,各国对华外国直接投资下降8%。
对私营企业和外国企业的打压来得正是时候。 随着劳动力萎缩和私人投资减速,如果不加快经济增长,中国就不可能实现良好增长。 全要素生产率 (TFP)——这些劳动力和资本投入带来更多产出。 1980年至2010年间,TFP约占工人人均GDP增长的40%。 在习近平的领导下, 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 下降了三分之二,这是中国人均GDP增速从习近平上任前十年的9%减半至未来五年预计的4%或更低的最大推动因素之一。
北京并没有试图纠正生产率下降的问题,而是试图 促进增长 通过建造过剩的“无人居住的公寓”,并用过度的债务融资。 这导致了金融动荡和仍在等待房屋的买家的示威活动。
习近平要么在中国经济逆风的原因上自欺欺人,要么表明他愿意牺牲经济增长来追求国内外的政治目标。 增长疲弱对政治稳定的影响尚待确定。
理查德·卡茨是卡内基国际事务伦理委员会的高级研究员。
本文的一个版本首次发布 这里 在 日本经济观察。
帖子 中国经济从邓的愿景到习近平的分歧 首次出现于 东亚论坛。
中国
特朗普总统任期将如何改变全球经济
特朗普赢得2024年大选,威胁对进口商品征税,影响全球经济。他的“美国优先”政策可能持续,世界需减少对美国依赖,加强合作。
Key Points
唐纳德·特朗普若赢得2024年大选,或对所有进口产品征收关税,将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这凸显了美国作为技术强国的地位,以及其内向型产业政策带来的全球依赖问题。
美国实施高关税和补贴政策对全球,尤其是中国和欧洲,造成影响。中国需应对工业产能过剩,欧洲则在补贴竞赛中投入大量资金。
- 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干预减少,未来政策或继续现有路径。世界需学习合作,减少对美国的依赖,应对不断增加的全球挑战。
在即将到来的2024年美国总统大选中,如果唐纳德·特朗普再次胜出,他可能会对所有进口产品征收关税,这无疑会对全球经济产生重大影响。美国以其庞大的技术投入和创新成果,如研发支出和诺贝尔奖获得数量而闻名,从而确立了其全球技术霸主地位。然而,全球其他国家需要避免对美国的过度依赖,以免单一倚赖导致被动。
无论是特朗普还是哈里斯上台,美国“美国优先”的政策倾向仍然会持续。这一政策自巴拉克·奥巴马时期就已显现,目的是保持技术主导地位并重新控制工业生产。特朗普在其第一个任期选择通过对多数贸易伙伴征收高额关税来保护本土制造业,即使这意味着美国消费者承担较高价格。
现任总统乔·拜登虽以更礼貌的方式,却进一步加大了对来自中国的产品的关税,例如对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和电池等产品征收高达100%、50%甚至25%的关税。这些措施试图在气候紧急的背景下延缓能源转型,以保护美国制造业。
在全球范围,欧洲和中国面对美国的产业政策及补贴措施也相应调整其战略。中国需要应对工业产能过剩的问题,同时增加国内消费并寻求多元化的贸易伙伴。而欧洲则在补贴竞赛中投入巨额资金,试图与美国匹敌。然而,这些经济举措无疑正在损害世界经济,同时可能影响到如非洲大陆电力系统电气化等紧急需求的满足。
在地缘政治层面,大选结果可能带来不同的国际政策走向。欧洲面对俄罗斯天然气依赖的安全挑战,尝试通过结束与中国的关税战以获得贸易平衡,并在此过程中重新获取能源主权。另一方面,尽管特朗普政府可能继续保持干预主义的低调,但也不大可能在和平、气候变化或贸易自由化上有重大进展。
世界各国需警觉,尤其在特朗普如若重新执政且对对外政策向内偏移的情况下,全球合作及减少相互依赖的重要性将愈加突出。美国政策的未来充满不确定性,而其他国家需独立构建其经济和政治战略,以应对随之而来的变化。
Source : 特朗普总统任期将如何改变全球经济
中国
特朗普的胜利对乌克兰、中东、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意味着什么
2025年特朗普重返白宫引发担忧:可能改变乌克兰、中东政策,削弱北约关系,加强对华立场。国际紧张加剧,美国盟友关系或受影响。
Key Points
唐纳德·特朗普可能于2025年重返白宫,且共和党或控制参议院,这引发盟友担忧与敌人期待。在乌克兰,特朗普可能会迫使停火并承认俄罗斯领土收益,施压欧洲盟友。
中东方面,特朗普继续支持以色列和沙特,可能对伊朗采取更强硬立场,鼓励内塔尼亚胡行动。特朗普或将限制内塔尼亚胡以换取与普京就乌克兰达成协议。
- 特朗普处理中国关系可能更加务实,同时可能增加关税。亚洲盟友对其安全承诺存疑,尤其在台湾问题上。特朗普国家安全政策或更加不稳定,引发区域紧张。
唐纳德·特朗普预计将在2025年1月重返白宫,共和党控制的参议院配合下,这一前景引发国际盟友的担忧和部分美国敌人的欢呼。在乌克兰问题上,特朗普可能会试图以承认俄罗斯在乌克兰的领土收益为代价,推动停火,并迫使基辅和莫斯科达成协议。此外,特朗普可能会满足俄罗斯要求,阻止乌克兰加入北约,这将给欧洲盟友施加重压。
在中东,特朗普一直是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的坚定支持者,可能会对伊朗采取更强硬的立场,这与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的目标一致。内塔尼亚胡试图击溃伊朗支持的实体,计划在黎巴嫩和伊朗展开行动。特朗普的政策可能助长内塔尼亚胡的积极性,同时为与普京的谈判提供筹码。
针对中美关系,特朗普可能延续其首个任期的策略,对中国采取强硬态度,包括提高关税,不过也不排除达成务实协议的可能性。同时,他对北约的承诺似乎不坚定,会对台湾及其他亚洲盟友的安全保证构成不确定性。特朗普与朝鲜的接触历史表明,其处理外交事务时可能挑战极限,增加东北亚紧张局势。
全球形势因特朗普的潜在外交策略而变得更加不稳定,尤其是乌克兰、中东和亚洲地区的紧张关系。所有这些变化可能导致美国与其盟友的关系紧张,甚或促成全球地缘政治格局的重塑。在特朗普上任之前,现有多方将竭力优化自身地位,以应对特朗普上台后的政策可能造成的复杂挑战。
Source : 特朗普的胜利对乌克兰、中东、中国和世界其他地区意味着什么
中国
西方可以从中国人工智能经济方法中吸取的三个教训
中国企业在人工智能应用中注重实用性、快速适应和从错误中学习,愿意接受不完美,通过实际应用释放人工智能的经济价值。
Key Points
人工智能广泛应用于中国,尽管系统不完美,但企业通过快速学习和适应提升效率。例如,海底捞使用简单的人工智能系统“小美”处理客户互动,即使其并不复杂,但仍大幅改善了业务。
中国重视人工智能的实用性,如医院利用AI优化患者服务,以降低候诊时间,提高处理效率,着眼于具体需求而非尖端技术。
- 中国灵活调整AI应用策略,通过实践和错误中学习成长。例如,海底捞在智能餐厅技术受限时,采用员工与自动化相结合的策略,提升用餐体验,显示出其配置改变和适应的能力。
人工智能正在广泛应用,正改变着我们的工作、娱乐、学习和护理方式。从酒店到医疗保健、娱乐到教育,它正在重塑我们熟悉的世界。不过,人工智能的发展在全球范围内的速度并不一致。西方国家倾向于追求完美,企业在部署人工智能系统前通常耗费相当的时间进行完善,而中国走上了一条更具务实性的道路,强调速度和适应性而非完美执行。
中国企业往往愿意承担风险,接受人工智能目前的局限性并观察其结果。这种战略体现在许多方面,如中国餐饮连锁品牌海底捞在2016年推出的小美,一个用于处理顾客预订电话的人工智能系统。尽管不够完美,但其通过每天管理数万次的客户互动,证明了在未达到技术顶尖水平之前,人工智能同样可以产生巨大的影响。
在实际应用中,中国在利用人工智能满足基本需求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相比之下,西方更多关注如机器人辅助手术等尖端技术,虽然新颖,但未必能立竿见影地影响日常生活。中国的一些医院通过人工智能处理繁杂但重要的日常任务,显著缩短了患者的就医等待时间,提高了医疗效率。
尽管快速应用人工智能带来了挑战,但中国企业从持续的实践中获得了宝贵的经验。相比之下,其他国家的例子,如日本的长崎机器人酒店,因过于追求新潮而忽略了实际运用,导致了失败。中国企业则采用更为实际的策略,将适用且高效的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服务中。
总体来看,中国在人工智能发展中采取的务实态度,使其在多个领域中取得领先地位。尽管在技术复杂性方面仍存在不足,但这种接受人工智能缺陷并适时调整的方法,释放了其经济潜力,这也是为何在速度和适应性至关重要的领域,中国能够弥补技术缺憾,实现实践突破的原因。
Source : 西方可以从中国人工智能经济方法中吸取的三个教训